2025年6月,毕节威宁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校内小型“光伏发电站”正式竣工并投入运行。这一项目由粤黔教育帮扶专家、校长郭志强带领教务科、机电教研团队及2024级、2025级师生共同打造,既是学校响应国家职业教育“工学一体化”“产教融合”改革要求的实践成果,也是粤黔教育帮扶在技能人才培养领域的生动体现。
2025年6月,毕节威宁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校内小型“光伏发电站”正式竣工并投入运行。这一项目由粤黔教育帮扶专家、校长郭志强带领教务科、机电教研团队及2024级、2025级师生共同打造,既是学校响应国家职业教育“工学一体化”“产教融合”改革要求的实践成果,也是粤黔教育帮扶在技能人才培养领域的生动体现。
扎根地方优势,践行工学一体理念
威宁拥有丰富的风能和光照资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威宁职校立足这一特点,结合光伏应用技术、光电技术应用等专业办学实际,借鉴“水力发电站”建设经验,于2025年4月启动光伏发电站项目。项目以“工学一体化”为核心,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从设想论证、方案规划到施工实施,所有环节均融入课程教学,让学生全程参与土建施工、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等任务,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项目不追求完美,但必须让学生全程动手参与。施工过程中,师生秉持“边探索试验、边建设推进、边调整完善”的“三边”思路,分阶段完成发电技术验证:水力发电技术验证历时3个月,风光发电技术验证历时2个月。最终建成的光伏发电站,与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系统联动,形成包含“储电配电、输电变电、电力应用”在内的六大系统,涵盖工程测量、材料选供、电力并网等新能源电力全链条知识,为学生提供了贴近行业实际的“沉浸式”学习场景。
聚焦技能培养,推动三教改革深化
作为粤黔教育帮扶资金支持项目,该光伏发电站不仅是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更是学校“三教改革”(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试验田。项目由机电工程教研组和匡中高技能大师工作室具体实施,服务于光伏应用技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等专业教学,所用技术均为行业主流应用技术,既满足教学需求,又契合地方新能源产业岗位标准。
学生在做预算时学会了成本控制,在安装设备时掌握了机械原理,在排查故障时深化了电路知识。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显著提升,更在劳动中体会到技能创造的价值。目前,电站所发电力已用于学校室外照明,实现了“教学-生产-应用”的闭环,让学生直观感受专业技能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赋能地方发展,树立职教改革标杆
近年来,威宁职校持续突破发展瓶颈,创新构建“11234”教学质量提升机制,推动“风光水发电站”等工学一体化项目落地,形成了“专业建设服务地方产业”的鲜明特色。此次光伏发电站的建成,不仅为其他专业开展工学一体化教学提供了示范,更将为威宁新能源产业培养一批懂技术、能操作的基础性技能人才,助力区域特色产业升级。学校将以光伏发电站项目为起点,进一步深化工学一体化改革,让技能人才培养更贴近产业需求,为粤黔协作和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