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的光伏电站内活动(资料照片)受访者供图
塔拉滩,位于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西岸,曾经这里是“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荒滩,肆虐的风沙严重制约当地畜牧业发展。
2012年以来,凭借丰富的光照资源和大面积荒漠化土地资源,青海省在塔拉滩大力推进新能源基地建设,光伏发电园区规模持续扩张。
光伏产业为当地带来清洁能源的同时,催生了“牧光互补”产业协同模式,牧民在光伏板下放养“光伏羊”,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开辟了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拓展农业生产增量空间提供了“青海样本”。
光伏板下“光伏羊”
秋日时节,微风送爽。牧民叶多骑着摩托车,穿行在塔拉滩上的绿色产业发展园区。阳光照射下,道路两边深蓝色的光伏板熠熠生辉,光伏板下“光伏羊”啃食青草,奔跑追逐。
今年49岁的叶多,家住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铁盖乡下合乐寺村。依托绿色产业发展园区中光伏电站这个新的“牧场”,下合乐寺村的村民改变了“逐水草而居”的放牧模式,光伏板下长大的“光伏羊”成了“网红产品”走俏市场。
“我们村以畜牧业为主,养羊和放羊的人多。过去,周边草场不够吃,牧民只能将羊放到更远的草场。”叶多回忆,因干旱少雨、超载放牧,久而久之塔拉滩退化成一望无际的荒漠,肆虐的风沙一度让许多牧民搬离家乡。
转折发生在2012年,青海省海南州大力推进新能源基地建设。经过多年发展,塔拉滩上建起超300平方公里的光伏发电园区,超过60家光伏企业入驻,成为我国千万千瓦级太阳能发电园区之一。
有了光伏发电产业,当地创新建立“牧光互补”畜牧业新模式,大力发展“板”下经济,探索出光伏产业和藏羊养殖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让生态保护、清洁能源发展与牧民增收相结合。
“通过养‘光伏羊’,我们家每年收入近10万元。”谈起如今放羊的不同,叶多说:“现在我的羊群数量从200多只增加到300多只,成活率高,个个膘肥体壮。”
近年来,铁盖乡依托光伏生态牧场,与联点光伏企业达成近10万亩草场免费使用协议,通过“夏进冬出、放养结合”的模式,成功打造“光伏羊”特色品牌,在海南州共和县恰卜恰镇设立“铁盖光伏草膘羊”直营店。
目前,海南州已在光伏园区建成32个光伏生态牧场和56个集中放牧点,年养殖光伏羊2万只以上,辐射带动18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持续增收。
“光伏羊”实现科技与农业双赢
“牧光互补”模式何以形成?
在光伏发电园区建设初期,为固定沙土防止风沙,光伏电站工作人员每年在光伏板下撒上草籽。草地涵养水源能力提升,土地荒漠化得到遏制。随着草越长越茂盛,带来新问题。
“生长的草杂乱无章,有些地方能长到一米多高,遮挡光伏板,降低发电效率,秋冬季节枯草还易引发火灾。”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海南分公司产业园项目部工作人员曹军说,人工除草成本高昂,一个电站每年至少需要除草两次,投入近200万元。化学除草又担心破坏生态环境,“这一度成为运维人员最头疼的问题”。
“与其雇人割草,不如让牧民的羊吃掉。”与光伏电站协商后,曾任下合乐寺村党支部书记的陈列东主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牧民放羊到光伏板下吃草,吃不到的地方由牧民收割,作为冬季饲草。“牧民放牧增收,企业减少割草成本,一举两得”。
2015年开始,铁盖乡与园区发电企业签订放牧协议,下合乐寺村的牧民开始在光伏园区有序放牧,塔拉滩周边的乡村也纷纷加入,“牧光互补”合作双赢新模式逐渐推开。
为了让羊群吃草畅通无阻,园区工作人员将光伏板的间距从3米扩至5米,离地间隙从50厘米抬升至150厘米和180厘米,打通羊群“绿色通道”。
据测算,当海南州609平方公里光伏园区规划内所有项目建成后,预计种草面积可达到450平方公里,年产草量约11万吨。
现在,塔拉滩上密集的光伏板阻挡了风沙,在一块块光伏板遮挡下,地表水分蒸发量大幅减少。园区检修人员定期冲洗清洁光伏板,防止光伏板上堆积尘土影响发电效率的同时,给光伏板下的土地补充水分。
板下区域逐渐形成相对低温、低蒸发的小气候环境。这种独特的小气候条件适宜多种耐旱植物生长。羊群在光伏板下活动,排泄的粪便成为草场的天然肥料,促进板下植被健康生长,形成良好生态循环。
拓宽“光伏+”发展新思路
穿行在片片光伏“蓝海”间,记者看到,“牧光互补”模式在科技赋能下正在进一步完善。
为防止羊群走失,一些光伏电站利用红外无人机和监控设施实时监控,原本用于巡检光伏板的设备,也能发挥探测羊群动向的作用;
一些光伏生态牧场还给“光伏羊”佩戴“身份证”,每只羊的耳朵上都会悬挂耳标,用手机扫描耳标上的二维码,可以查到羊的月龄、疫苗注册、养殖户等信息,实现“光伏羊”溯源科学化管理……
如今,每年6月至10月,塔拉滩周边牧民的羊群免费进入光伏园区吃草。“牧光互补”模式得到牧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创新畜牧业发展的同时,这一模式还显著改善了海南州超140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配套政策支持下,塔拉滩绿色产业发展园区投资建成134公里园区防风林带,栽植各类固沙苗木超100万株,配合草方格固沙工程,形成多层次生态防护体系。
这一模式也为内蒙古、新疆和甘肃等地的沙漠、戈壁和荒漠治理以及各地农牧业发展提供创新方案。
光伏板下种植防风固沙作物,“光伏+治沙”打开河西走廊治沙新模式;利用光伏板下小气候,云南、内蒙古等地种植甘草、黄芪等中药材,“光伏+中药”模式成为可能;在重庆,光伏板下种植胡豆、黄豆等作物,“光伏+农业”让光伏板成为“致富板”……
光伏板上,太阳能被转化为澎湃“绿电”送至千家万户;光伏板下,各地因地制宜解锁板下多元价值。在“板上发电、板下多元利用”为核心理念的“光伏+”创新模式推动下,光伏发电与越来越多产业、场景耦合,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产业综合效益不断提升,种植业、畜牧业迈向更广阔空间。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三秦光伏网"的作品,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三秦光伏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三秦光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和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三秦光伏网】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用户在使用时应自行承担风险。
如用户发现网站上有侵犯其知识产权的作品,请及时与【三秦光伏网】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联系方式:
-电话:[18992227559]
-邮箱:[md@sxdbd.com]